主页 新闻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志愿者风采
  • 视频专区
  • 媒体之声
  • 中医药知识
主页 新闻网
  • 首 页
  • 新闻动态
  • 志愿者风采
  • 视频专区
  • 媒体之声
  • 中医药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志愿者风采

写于2022年的第一场雪

日期:2022-01-24

志愿者名片-刘潇予

学院:中医学院

专业:18级卓越中医京华班

场馆:国家速滑馆

职务:医疗站助理

  随着通知细则变得越来越详细,北京的冬天也越来越寒冷。写下这段日记的时候,外面正在下雪,我正把进入闭环要用的洗漱用品打包塞进行李箱。行李箱是一个印着BEIJING 2022的黑色拉杆布袋,质量很好。我把它装得鼓鼓囊囊的,仿佛装上了我对冬奥会满得要溢出来的梦想。

  我服务的场馆是国家速滑馆,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冰丝带”。从远处看,“冰丝带”像速滑时冰刀留下的轨迹。速滑馆,顾名思义,承包了本次冬奥会的速度滑冰项目,2022年的春天,这里将诞生14枚金牌。

  很多人知道我在速滑馆都很羡慕,大概是觉得能近距离免费观看到激烈的世界级速滑比赛。后来证实,这个想法不太可靠,因为我被分配在医疗站。医疗站虽属闭环内,却位于比赛场地之外,这意味着我们工作时是无法前往比赛现场的。但是,我仍然很喜欢医疗站的岗位,大概这里是固定的,在这个流动的场馆里给人以家的安定。

  第一次进入场馆,墙壁是柔和的冬奥蓝,地面是冰的颜色。速滑馆总体呈椭圆形,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入口,以ESWN代表东南西北。我们的医疗站坐落在速滑馆的一角上。

  场馆测试运行的第一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搬家”,更具体来说,是把物资运至医疗站,使之成为一个能够开门"营业"的医疗站。在来来回回穿梭在B2、B1、一层宛如迷宫的通道中,我们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立体的速滑馆室内地图。

  第二天,我们根据场馆的要求,设计了一名及多名工作人员发热的情景剧本,并敲定了一系列应对流程,同时拍摄了15分钟的视频。

  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我们的医疗站只有小小几间房,测温枪、AED、隔离装备一样不少。医疗站的职责是保障观众及工作人员的医疗需求,任何出现突发状况的人员都将在这里得到最严谨的流调排查和最快速的处理。同时,医疗站也是速滑馆防疫的一道重要屏障,为了保证场馆的有序运行,患者将尽快被送到更专业的场所。而我们医疗站助理的工作,则是进行一些更为基础的保障工作,比如搬运各种物资、对来诊人员进行流调、协助运送患者以及医疗常用语的中英翻译等。

  在场馆运行和后期培训中,朝阳医院的医护工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热情、友善、积极感染了我们,他们的严谨和细致也教会我们良多。我们的负责人陈哲老师始终在预演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带领大家一起开组会、商讨详细流程。而在休息之余,两位护士姐姐笑着向我们打听北中医的文创产品,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仿佛已经是一家人了。

  冬奥会志愿者正式上岗前有一个ikm线上培训。我记得有一小课请的是白岩松,他一上来就很郑重地对大家说,冬奥会志愿服务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向大家致敬,你们辛苦了,然后鞠了一躬。这句话当时并没有给我留下特殊的印象,却在之后一次次培训中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中。

  “辛苦”二字的分量,是在一次次培训、考核、复测核酸的通知中与跑良乡跑场馆的班车上逐渐释放的。仍然记得西内期末前的48h,白天跑场馆,晚上拽着宕机的脑子企图复习,极限挑战的滋味并不那么好受。大概此时才对白岩松老师的开讲词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冬奥会志愿服务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但是我仍然满怀热忱地期待着冬奥——这场开在2022年初春的冰雪盛宴。我相信正月里的中国年味儿与奥林匹克精神会交织出一场永恒的传奇,而我曾在其中一个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知识与青春为它保驾护航。

  我曾经无数次被“共襄盛举”这个词打动。共襄盛举,指齐心协力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大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集体主义的浪漫吧。

  场馆试运行的那两天,我没事会坐在高处的观众席上,俯瞰工人们给椭圆形的冰场铺浅蓝色的五环地毯。场地真大,工人显得那么渺小,从一头走到另一头要好几分钟,但我来时那灰突突的水泥地,在我走时已经覆盖上柔和的冬奥蓝。那一刻我想,铺地毯的工匠、开着扫地机巡场的阿姨、还有随时待命的志愿者,我们做的都是很小的事情啊,但谁又能说,我们做的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呢?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

  共襄盛举。

相关附件

版权所有?北京中医药大学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邮编:100029 | http://www.bucm.edu.cn
京ICP备05004623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41号